□ 邹陶嘉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述评《“淡”学来袭:青年的话语流变与身份实践》一文指出,近期“淡”学在各大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形成一定的网络声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诩为“淡”人或“浓”人,在媒介空间中抒写现实情思。总体观之,“淡”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具备稳定的情绪、平静的气质和低欲望的松弛感;“浓”人则往往对人和事抱定饱满的情绪和鲜明的态度,呈现出积极能动的行为倾向。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中指出,过度自我实现、透明社会的压力和积极主义悖论是造成社会倦怠的重要原因。“淡”学所强调的“看淡”或者“看开”,更多是就结果的意义而言,并非过程性地“放弃”,仍然保持着某种持续性的跟进和奋斗。青年在媒介空间中的话语抒写表现出非抵抗、弱区隔的特点,“淡”“浓”的灵活转化又增加了话语的调和之感。在社交平台,许多网友表示自己“可浓可淡”,可随意切换。“淡”学表征的圆融态势和利好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群体可调和的认知走向与社会心理。
江苏泰州兴化清代奇才郑板桥,其思想资源中有不少内容与当下的“淡”人、“浓”人、“淡”学等相呼应,可进行挖掘和开发。
一、郑板桥思想资源中的“淡”学
1、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2、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3、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4、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另一版本为“白菜青盐粯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5、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6、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7、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8、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9、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10、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11、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
12、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
13、道情十首:郑板桥在1725年开始创作,37岁时完成初稿,经过多次修改,于1743年五十一岁时付梓,定名为《小唱》,描写了清代社会底层的渔翁、樵夫、农夫、道人、僧人、书生、乞儿、隐士等人的生活状态。他们虽然清苦平淡,但生活简单平实,没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也是作者历尽曲折后向往自在平静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郑板桥思想资源中的“浓”学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3、撑天一根担日月,拔地千笋写春秋。
4、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5、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
6、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7、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8、牡丹富贵号花王,芍药调和宰相祥,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9、旧作吴陵客,镇日向小西湖上,临流弄石。雨洗梨花风欲软,已逗蝶蜂消息,却又被春寒微勒。闻道可人家不远,转画桥西去萝门碧,时听见,高楼笛。缘悭觌面还相失,谁知向海云深处,殷勤款惜。一夜尊前知己泪,背着短檠偷滴,又互把罗衫技湿。相约明年春事早,嚼花心红蕊相思汁。共染得,肝肠赤。(《贺新郎·有赠》是郑板桥回顾他在康熙末或雍正初第一次客海陵之作,向萍水相逢的朋友寄达他深情向往的心意。)
三、郑板桥思想资源中的“淡、浓”学开发
1、放大郑板桥思想资源中“淡、浓”学的积极部分并融入游线之中。
在郑板桥故居、郑板桥纪念馆及郑板桥陵园等景点处布置契合年轻人的“淡”学、“淡”人、“浓”人热点话题展示,吸引年轻人打卡,也可成为名人研学游的一个关注点。
2、开发融合郑板桥思想资源中“淡、浓”学内容的文创产品,为消费者创造更多“情绪价值”。
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可以展示郑板桥的上述“淡、浓”人生态度,也可用板桥经常咏叹的竹子作为制作原料,更可考虑开发有声电子类文创产品,将《板桥道情》融入其中。
3、通过周边地区类比法,叫响“泰州淡”板桥文化游线,打造“泰然之州”城市形象。
“扬州慢”作为词牌名,是扬州的一个资源优势;张謇作为开创南通“近代第一城”的灵魂人物,是南通旅游形象的核心。郑板桥虽为“扬州八怪”之一,但毕竟是泰州兴化人,这个资源,泰州要当仁不让。通过地区类比和串联,苏中整体旅游口号为 “扬州慢,泰州淡,南通城里看张謇”。
本文开头讲了,“淡”和“浓”是一对可以圆融转换的相对概念,郑板桥既是“淡”人,也是“浓”人,泰州城既是“淡”城,也是“浓”城,淡的是文化心态——百姓日用即道,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浓的是曾经的城市盐税文化和今日创新、创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