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康养”“隐居”这些词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旅游热点话题中,一座很多人以为只存在于金庸武侠小说里的福地仙山闯入了大家的视线。它不仅是“西来第一山”,更是著名的“道源圣地”,从黄帝问道广成子开始,它的故事早已讲述了五千年,它就是——崆峒山。闻名遐迩的丹霞地貌、奇险灵秀的山峦峭壁、古朴典雅的琳宫梵刹交相辉映,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逍遥世外天。在这里,你既能享受逃离现实的逍遥洒脱,又能觅得重新投入生活的勇气与智慧。
近日,凤凰网旅游“大美中国·趣游崆峒山——海内外文旅达人看崆峒”活动在崆峒山举办。此次活动由凤凰网联合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邀海内外文旅达人幻想家japaul、旅游约吗(阿拉苏)、刘铮-行走的二次元、左左说、ZEIN叙利亚小伙、外籍主持人Samuel宋明,通过为期2天的探访和直播体验活动,记录并呈现崆峒山的大美风光和人文风情。
海内外文旅达人齐聚崆峒,寻访世外仙境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要塞,占据陕甘宁交汇“金三角”核心区。虽地处交通要道,崆峒山却因其险峻的地势,峰峦叠嶂、崖壁峭立的环境,造就了遗世独立的仙境之风。
采风活动当天,海内外文旅达人在崆峒古镇集合。崆峒古镇以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按照道教八卦脉络设计、修建,整体仿明清建筑风格,呈别墅式组群。古镇分为五行苑、五色池、五味宫、五音谷和中心商业区五个功能区。此外,古镇还创造性地恢复了古平凉的四座城门:和阳门、来远门、万安门和定北门。古镇内道路纵横交织,流水环绕,采南方园林之秀美,融道教人文之风范,将传统的人文景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其中,彰显了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崆峒古镇内行走,不仅能欣赏到平凉的古典韵味,还能感受形态丰富、充满地方意趣的民俗艺术。纸织画是平凉最具特色的艺术品之一,形成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纸织画的题材极为广泛,从山水风景、人物肖像到花鸟鱼虫均可成画,融中国画与编织艺术为一体。制作纸织画需要极致的耐心和精巧的手艺,需将一整幅水墨画以2毫米的宽度,竖向裁剪成长条,再取一张普通宣纸按同样的方式横向裁剪,分别以之为“经”和“纬”,编织成画,作品呈现浓厚的古朴典雅气韵。
从崆峒古镇出发,顺着蜿蜒山道,车子缓慢前行,渐渐拉开与尘世间的距离,也将烦闷与苦恼一并抛在脑后,那个仙风道骨的山水秘境慢慢在眼前展露真容。从山脚有不同的上山方式可供选择,既可乘索道横跨弹筝湖或乘车经五十八道桃花坪上至中台,再向上攀登,亦可直接乘车上到最高峰——香山,再从顶峰一路游览下山。不同路线的风景各有其韵味,美景俯仰皆拾。
崆峒山群峰相聚,有赵时春读书台、灵龟台、八仙台及东、西、南、北、中共八台。其中,中台突起,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崆峒山中心地带,东、西、南、北四台环列四周,依中台四面展开,形似莲花。又有群峰相对而出,形成弹筝峡,峡内簇拥一汪碧绿——弹筝湖。弹筝湖是泾河源头的主流,后因防洪灌溉,在此修建水库。峡谷中湖水流淌,撞击岸边的石头,发出长短不一、高低不同、音色相异的声音,又因峡谷回音,两岸峭壁上岩洞蓄声共奏,形成弹筝般的声音。曾有诗赞曰:“晚霞留客住,夜半闻弹筝。巍巍高山志,洋洋流水情。”
抬头可见群峰聚首,低头可览湖水铮铮,山水相映,造就了这一方人间世外的康养福地。
康养福地:品味清修,探秘养生
美景养身,文化养心,崆峒山正是一个能让人身心皆愈的康养福地。中台是游客进入景区的第一大站,集“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独具崆峒山特色的“清修餐”。清修餐选用山中和当地野菜、山珍,秉持“大道至简”的原则,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身的鲜香,烹饪成精致又味美的斋食。朴实又精巧的外观,健康又纯粹的味道,像饱尝了一口来自大自然的清新与轻盈。对于常吃重油重盐的外卖人士,清修餐带来了返璞归真的味蕾享受和养生价值。
除了清修餐,平凉地区还有诸多的养生土特产,如五谷丰登、凯沣牛肉、崆峒养生药酒、崆峒药枕、崆峒养生茶等,完美适配随身携带保温杯泡枸杞的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自古仙山多灵药,崆峒山林深草茂,盛产多种中药材。如今,人们利用山中药材,特制崆峒药枕,辅助调理身体。
崆峒山对人的疗愈远不止于此。中台立有金庸题写的石碑,上书:“崆峒武术,威峙西陲。”其实早在金庸将崆峒派武术写进小说之前,《尔雅·释地》中便有记载:“空同(崆峒)之人武。”李白也曾写诗“世传崆峒勇”,盛赞崆峒武术。崆峒派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流派之一,其高深莫测之处,不仅源于手法、套路、技法上的神秘奇诡,更因其武术思想根植于道教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与宇宙能量圆融共通。采风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崆峒派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崆峒武术掌派人陈虎与他的弟子们为文旅达人们展示了高深莫测的崆峒派武术和独特的武器。在崆峒派高手的手中,轻巧的纸扇也能化身攻防利器,为大家带来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彩对决。
如今,崆峒派武术有了新的延展,结合道文化的养生精髓,崆峒养生拳应运而生。崆峒养生拳是崆峒派武术的基础功法和心法,历过传承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古雅、柔美、自然的拳法体系。其拳械、技击、功法和套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有独特的养生功能。
达人们在采风活动中偶遇了正在南台“练功”锻炼的“神雕侠侣”夫妇:岳起中(崆峒武术研究会副会长)和张炜英(崆峒武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两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仍精神灼烁,步伐稳健,打起拳来,一招一式,中气十足。达人们跟随着“神雕侠侣”夫妇,一起体会心静体松、意动气随的崆峒养生拳心法,清扫身体的疲惫。文旅达人们表示,轻灵沉稳、虚实分明的动作,辅以道教、佛教、儒家的文化精华,崆峒派养生拳不仅养生,更滋养人心。
崆峒山攀登的道路不仅有湖光山色的柔美清新,也有陡直惊险的“天梯”向游客们发起挑战。上天梯,也称“天门铁柱”,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始凿于唐贞观元年,经历代维修,由最初的378 级台阶变成369级,有“三星高照”“六六大顺”“九九归一”之意。古人曾写诗形容天梯的险峻:“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文旅达人们在攀爬过程中表示,想要一窥人间仙境之绝美,必付诸攀登人间险阻之决心。当成功登顶,置身云霞浩渺的群山之巅时,便觉身体的疲惫和路途的困难,皆如易散的云烟,为旅途平添壮阔的色彩。
人文宝地:千年古建,三教共融
崆峒山不仅有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内涵更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气质。《庄子·在宥》中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黄帝亲登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此后,秦始皇、汉武帝等效法黄帝,登临崆峒;大量文人墨客也慕名前来,如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泽勋、谭嗣同等,在此留下卷帙浩繁的不朽篇章。
中台立有一碑,上书“崆峒山”三字,苍劲有力,在这座石碑身后则是以道教文化为主的崆峒山主峰——马鬃山。崆峒山历来是“三教合一”的名山,又被称为“道源圣地”,有皇城建筑群、凌空塔、雷声峰建筑群等诸多人文景观。崆峒山古建筑群分布于崆峒山景区内,现存多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物,共有16座主要古建,是道教文化的体现,也是佛道儒三教于一山共存的见证。
在采风活动中,文旅达人们近距离观摩古代建筑遗存,感受千年古建穿透历史的磅礴生命力。在中台通往皇城的途中,可望见矗立在山脊上的雷声峰古建群。雷声峰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南面相连,由高而低向东南方向延伸,长约二百余米,最宽处不过三、五米。两侧均为深谷。雷声峰峭壁陡立,下临深渊,若遇雷雨季节,峡谷内雷声便如天崩地裂,令人心惊胆颤,因之得名“雷声峰”。从北到南,雷声峰山势渐低,建筑物均依山就势,修建独具匠心。行走于雷声峰古建群中,触摸砖石的沟壑,感受木材的纹理和裂缝,岁月从指尖温润地划过。
除道教寺庙外,崆峒山坐落着诸多佛教遗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法轮寺。法轮寺,始建于唐代,是甘肃省境内较古老的汉传佛教寺院之一,也是崆峒山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法轮”是佛法的别名、喻称,佛教认为佛法能熄灭烦恼,就像转轮王的轮宝,所以称论说教法为转法轮,“法轮寺”之名亦出于此。中国的佛寺最初按照鸿胪寺布局建造,很多寺院又是以贵族、地主舍宅为寺,所以中国佛教寺院的布局沿续了传统的中国院落式建筑风格,严格按照“伽蓝七堂”的布局而建,法轮寺亦是如此。
法轮寺内有一座凌空塔,始建于宋代天圣初年。塔高30米,是典型的七级八角空心楼阁式砖塔。凌空塔每层顶端都装饰有飞檐,系经铜铃,遇风则叮咚作响。明代诗人罗潮有诗赞曰:“浮屠高七级,中虚外壁立;绝顶八窗开,晴山树历力。”凌空塔最令人称奇的是塔顶长有一棵松树,如果说塔是古代人民智慧的象征,那塔顶的松树就是大自然造物留下的神奇一笔。在两百多年前,小鸟亦或是松鼠在吃食或储存过冬的食物时,不小心将树的种子落入塔体的裂缝中,凭着裂缝中的泥土和雨水的滋养,种子破土而出,年年月月,在裂缝中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古塔托松”这一罕见的圣景。生命的顽强和坚韧,在塔顶随风摇曳。
道源圣地:茗茶论道,侠舞崆峒
被快节奏的焦虑驱使着的年轻人,可以试着在崆峒山随处可见的道文化中寻觅治愈良方。在采风活动中,文旅达人们经过酣畅淋漓的攀登之后,再次于皇城齐聚。皇城,又称绝顶、太和宫,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皇城仿照中国宫殿所建,包括磨针观、十二元帅殿、灵官洞、太白楼、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天仙宫等11处建筑。从东台至皇城这一中轴线上,每座庙宇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方正严整、中轴突出、纵深成串、左右对称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道教宫观建筑以神殿为主,以道众居室为辅的特色。
太上老君楼坐落在皇城的西南角,又称太上老君殿。东向的殿内正中立着一尊彩塑的太上老君老子坐像。殿内山墙上有自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用金粉镶嵌的“老子八十一化图”壁画,以《老子化胡经》为蓝本,共 82 帧,分别彩绘于山墙的东西两侧,以图像的方式诠释了“老子西出化胡”的故事。文旅达人们跟随着壁画图文并茂的描述,回顾了老子从化身为“道”至化“舍卫国”的传奇一生。
道教经典在如今“反内卷”“重养生”的社会环境下,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索引”。在皇城广场,文旅达人们遇见了崆峒山道文化传承人脱维华道长。达人们跟随着脱道长一起学习打坐,感受天人合一的圆融,体悟道文化养生的玄妙。在崆峒的天地辽阔间,煮上一壶好茶,就着几盘点心,邀三五好友,齐聚小院,听晨钟暮鼓,谈笑风生,更是人生快事。来崆峒山,从道文化古老的智慧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消解来自外部和内心的双重生存压力。
从皇城登至最高顶——香山,所见又是另一番景象。曾经费力攀登的险峰,此刻舒展于脚下,而曾想逃避的人群,此时也隐匿在烟波浩渺的群山之间。物与我皆忘,唯心灵愈渐丰盈。
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一个未曾到达的远方,那里盛放着儿时天马行空的幻想和长大后小心翼翼的梦想。本期凤凰网旅游“大美中国·趣游崆峒山——海内外文旅达人看崆峒”活动将崆峒山这样一个融武侠世界的热血柔肠、仙侠世界的超凡脱俗、人文世界的瑰丽壮阔为一体的桃源仙境带给大家,从此,彷徨之心多了一处安身之所。
同时,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本次活动从平凉当地自然、文化资源等优势出发,以崆峒山为文旅发力点,采用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以现场直播形式进行体验性、互动性传播,以活动微记录聚焦优质旅游资源,在展现崆峒山绝美自然风光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古迹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风景、古建赋予更多人文思考内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