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邹陶嘉
一、祠堂文化概述
祠堂是旧时祭祀祖宗或贤人的厅堂,祠堂及其宗祠谱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山祠堂群位于无锡惠山东麓,自唐至民国的百余座祠堂(现存99座,待重建9座)聚集在0.5平方公里范围内,其中一座是祀北宋泰州如皋人胡瑗的胡文昭公祠。2006年5月,惠山祠堂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2年,惠山祠堂群被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惠山古镇成为由苏州主导的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中的一员。
江西赣州宁都县现有各类祠堂3343座,形成宁都独具特色的客家祠堂文化。宁都4处“国保”单位,3处是祠堂。法国汉学家劳格文先生盛赞宁都祠堂存量之丰富、建筑之精美,堪称全国之最。
二、泰州祠堂总览
泰州市现存祠堂资源梳理如下(不完全统计):
海陵区:胡公祠(迎春西路安定书院)、崇儒祠(五一路)、岳武穆祠(泰山公园)、柳公祠(柳园)、石氏宗祠(蓬莱巷)、夏思恭祠(渔行街区)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毛氏宗祠(寺巷街道小王社区)、薛氏宗祠(刁铺街道界牌社区)
姜堰区:王氏宗祠(古罗塘旅游文化景区)、卢氏宗祠(淤溪镇杨庄村)、蒋氏宗祠(白米镇野沐村)、申氏宗祠(顾高镇申洋村)、孟氏宗祠(蒋垛镇)
兴化市:解家祠堂(金东门景区)、邹氏宗祠(西城外邹家祠堂巷)、张氏宗祠(西城外仓巷)、韩氏宗祠(戴窑镇韩窑村)、顾氏宗祠(千垛镇缸顾村)、高氏宗祠(千垛镇黒高村)、孙氏宗祠(竹泓镇繁荣街)、沙沟市政府旧址(杨家祠堂,沙沟镇后大街)、张氏宗祠(沙沟镇姜家三巷)
泰兴市:何氏宗祠(黄桥镇珠巷街)、徐氏宗祠(宣堡镇北森庄村)
靖江市:生祠堂(生祠镇中街)
三、泰州祠堂现状
1、人文景点类祠堂
主要有胡公祠(需预约参观)、崇儒祠、王氏宗祠、韩氏宗祠、岳武穆祠、生祠堂、柳公祠、夏思恭祠、何氏宗祠、沙沟市政府旧址(杨家祠堂)。
胡公祠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为三进泰式建筑祠堂,祀胡瑗,泰州市文保单位。西侧有相传为胡瑗手植的千年古银杏一株(2004年列为省古树名木,编号001,保护等级一级)。
崇儒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四月,崇祀明代后期重要哲学派别“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前后四进,省级文保单位。
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系泰州学派王栋集族人力量所建,融祭祀、教育、居家文化为一体,省级文保单位。“王氏宗祠”门额刻于明成化九年(1581),现完好保存在宗祠大门顶上。
韩氏宗祠,亦是韩贞(乐吾)故居,明代建筑,兴化文保单位。现韩氏宗祠内,包拯、范仲淹、郑板桥、韩乐吾等高风亮节,各类违纪反面教材发人深省。
岳武穆祠位于岳阜(俗称泰山)之巅,省级文保单位,明万历十年(1582)以原泰山祠改建,奉祀岳飞(岳飞谥武穆,后改谥忠武)。
生祠堂,俗称岳王庙,省级文保单位,生祠镇的镇名即来源于此。该祠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原在镇南,历史上屡毁屡建。现存“双龙璧”建于宋绍兴年间,雕双龙戏珠图。现建筑为1986年重建,宋式结构。
柳公祠位于泰州柳园内,前厅劝仁,正厅劝义,内有评话宗师柳敬亭的牌位及生平介绍。
夏思恭祠始建于明,祀张士诚部将夏思恭,泰州市文保单位。
何氏宗祠位于黄桥镇珠巷街124号,始建于明,改建于清初,在明太仆寺少卿何棐故第基础上建立,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沙沟市政府旧址,原为杨家祠堂,300多年历史。1945年3月新四军沙沟市政府设此处。修复后的旧址前后三进,设四个陈列室。
2、族人交流类祠堂
主要有毛氏宗祠、薛氏宗祠、申氏宗祠、高氏宗祠、孟氏宗祠、顾氏宗祠、徐氏宗祠。
毛氏宗祠前后三进,泰州市文保单位。第一进是砖雕牌楼式门楼,1931年建成,门额上方有石刻一块,刻“毛氏宗祠”四字。第三进是主建筑,清嘉庆年间所建。宗祠祭祀功能恢复于2007年。
薛氏宗祠始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目前修缮保存较好,宗祠内几副楹联,寓意深远。
申氏宗祠是2006年族人集资,将传承数百年、即将倒塌的旧祠堂落架大修、扩建完善起来的。
高氏宗祠重修于2013年,内供旁支先祖明朝大臣高谷画像及御赐匾额。原高氏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八十年代初倒塌。
孟氏宗祠位于蒋垛镇东,为本镇孟氏兄弟筹资所建,2014年10月建成开放。
顾氏宗祠位于缸顾村家庙巷,始建于明,兴化文保单位,祠堂中央为“顾氏缸亭”(据传顾氏祖先当年坐着缸躲过元兵追杀,从苏南漂到这里隐居)。2019年4月,忠孝堂、三官殿修葺一新,缸顾顾氏宗亲会举行祠堂复建落成典礼。2021年7月,四位兴化顾氏作家在此签名售书。
徐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30年迁建于西森四组,2012年重建,2021年4月落成。
3、待修缮或提升类祠堂
石氏宗祠、邹氏宗祠、张氏宗祠(西城外仓巷)、解家祠堂、卢氏宗祠、蒋氏宗祠、孙氏宗祠、张氏宗祠(沙沟镇姜家三巷)或待修缮,或待内部布展、提升。
石氏宗祠位于南山寺路蓬莱巷16号,建于1921年,石张氏建,为四合院式,大门上嵌“石氏宗祠”额,泰州市文保单位。
邹氏宗祠为扬州评话《飞跎全传》作者邹必显的族人于明万历二年(1574)建成,位于邹家祠堂巷9号,入选兴化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张氏宗祠(西城外仓巷)是江浙地区唯一的张士诚家族祠堂,入选兴化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清嘉庆十七年(1812)前后,张士俊第19世孙张如珍见朱明王朝消亡已久,集资在此建祠。
解家祠堂位于东门市场巷内,为一处串楼式明代祠堂建筑,兴化市文保单位。
卢氏宗祠位于杨庄村卢家巷,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宗祠门面高大,门面上方中心安置一块白玉石碑,阳刻楷书四字“卢氏宗祠”,姜堰文护单位。
蒋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现存正殿3间,姜堰文保单位。
孙氏宗祠位于竹泓镇繁荣街石头人巷10号,建于明代中期,两进六间一门厅。白矾石“孙氏宗祠”门额,现存于庭院内。
张氏宗祠(沙沟镇姜家三巷),兴化文保单位,旧址有一棵古银杏,树冠直插云端,树干需数人合抱。
四、发展祠堂文化,实现“四力”提升
1、联合相关祠堂,做好名人祠堂文章,提升泰州文脉品牌力。
(1)海陵城西三祠(胡公祠、岳武穆祠、崇儒祠)
胡公祠、崇儒祠代表泰州宋明理学的两座高峰——胡瑗和泰州学派王艮,可联合姜堰王氏宗祠、兴化韩氏宗祠,彰显宋明理学及泰州学派。岳武穆祠可联合靖江生祠堂,放大岳飞文化符号(2023年春节,电影《满江红》成为最热门的节档影片之一)。
可考虑将串联海陵城西“三祠”的“玉带河路”更名为“三祠路”。
胡瑗(993-1059),字翼之,北宋杰出的敎育家、儒学大师,“宋初三先生”之一,祖籍陕西安定堡(今陕西子长县),世称“安定先生”。胡瑗首先在泰州华佗庙旁的经武祠内进行讲学实践。南宋宝庆二年(1226),知州陈垓在其讲学故址创建安定书院。胡公祠现存祠屋三间,楹联两副,一副为“精忠上仰将军岳,正学前瞻教授胡”,缅怀胡瑗和岳飞两位宋代人杰;一副为“随铸匡时器,分方振铎音”,道出胡瑗教育的精髓——因材施教、分科教学。胡瑗主张“明体达用”,泰州是胡瑗“明体达用”思想的发源地和首要实践地。
嘉靖五年(1526),王艮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在安定书院主讲两年。嘉靖十三年(1534),王艮再度到安定书院主持教务。
王栋(1503-1581),字隆吉,号一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族弟。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对王栋多有赞赏,对忽视其哲学思想价值的人予以批评。
韩贞,字以中,号乐吾(1509-1585),明朝哲学家,祖辈做砖瓦,家道清贫,坚持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的学旨,以倡道化俗为己任,聚徒讲学,被誉为“东海贤人”。“兴化韩乐吾的故事”入选泰州非遗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
岳飞曾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留下海陵“锅巴山”的传说。靖江“生祠堂与白衣堂”传说,入选泰州非遗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相传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退军途中,百姓一路相送。岳飞脱下身上的白袍赠给百姓以致哀,望人们勿忘抗金。百姓感其恩德,为其修建了一座祠堂。因该祠堂系在岳飞生前所立,故名曰“生祠堂”。不久岳飞被害,百姓便在岳飞赠袍之处又建造了一座祠堂,取名“白衣堂”。生祠堂历经数次重建,白衣堂仅成了一个地名。
(2)评话大师二祠(柳公祠、邹氏宗祠)
柳敬亭(1587-1670),原名曹永昌,因“面多麻”,外号“柳麻子”,一说家住泰州打鱼湾(今海陵柳园处)。2016年4月18日,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开馆仪式前,众多曲艺名家到泰州柳园的柳公祠祭拜一代评话宗师柳敬亭。
乾嘉时期评话艺术大师邹必显的祖辈邹荣一携弟荣二在明洪武七年(1374)从苏州迁居兴化,邹必显于清康熙末期出生于兴化阳山里。至今兴化西门外船厂街仍有东、西邹家祠堂巷。据《兴化日报》任祖镛的文章,西门片保护整治规划中,拟在邹家祠堂巷建“评话展示馆”,形成“评话景观节点”,与海陵区柳园呼应。
(3)张士诚文化二祠(张氏宗祠、夏思恭祠)
兴化西城外张氏宗祠所在的仓巷,是张士诚家族后裔聚居地,历史上曾称作张巷。入明以后,为遮人耳目,张氏族人根据“张”字谐音更名为仓巷。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兴化知县王检心为张氏宗祠题赠“功在庇人”匾,以表敬仰之情。
1353年,不堪元朝高压统治的张士诚在白驹场发动起义,随后纵火攻下泰州城,战后泰州城损毁严重,张士诚命部将夏思恭在城北今渔行处重筑新城。1365年,夏思恭守泰州新城,与朱元璋大将徐达、常遇春相持,同年十月城破,夏思恭殁。夏思恭生前爱民如子,渔行人为表崇敬之心,又想遮人耳目,在当年夏思恭的官衙处修建都土地庙,实为夏思恭祠。现存东偏殿、韦驮殿与大殿。
2、充实城区祠堂,建成街史、乡贤馆,提升传统文化凝聚力。
解家祠堂位于兴化东门,可建成“金东门历史展览馆”,通过图文及科技手段,系统、全面地展示兴化城史中的东门街区。
石氏宗祠位于海陵区中心,属南山寺路拆迁地块,东侧为南山寺,西侧为千年柏和南水门遗址,北侧为松林庵遗址,历史文化厚重。石氏宗祠所在地蓬莱巷,走出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海外华人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石氏宗祠可打造成“泰州籍海外华人展示中心”。千年松柏有根,泰州乡贤有情,身在海外,寻根泰州。
3、完善农村祠堂,打造民俗、村史馆,提升乡村文史吸引力。
卢氏宗祠所在地淤溪镇杨庄村2020年入选省首批传统村落。2022年,卢氏宗祠入选省第二批传统建筑组群。杨庄村地处鲍老湖森林公园之南,村内除卢氏宗祠外,还有清代月塘医馆、普福寺等古迹,村西紧邻周庄村千垎田园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可期。可将卢氏宗祠打造成展示姜堰北乡风土人情、非遗文化和村落变迁的民俗乡情馆,成为乡村休闲打卡点。
蒋氏宗祠所在地白米镇野沐村,有一棵泰州树龄最高的银杏树(约为1370年)。此树生长在张沐初中东北侧,高21.6米,胸径141.4厘米,树冠20米,相传为唐太宗李世民给子孙分封地方时作为界树所植。可将蒋氏宗祠布展为展示村庄人文历史的村史馆,和“泰州银杏王”一起成为该村两大亮点。
4、江北第一祠、中华第一饼交相辉映,提升古镇文旅影响力。
明清时代,泰兴黄桥何氏出了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清朝宰相张玉书题泰兴何氏为“江左甲族”。何氏宗祠规模宏大,现存房屋36间,自南向北共4进,东西两侧建有一至二层附房,每进建筑之间为天井。其荷叶墩承托桁条,纱帽翅装饰梁垫,抬梁式构架,花瓶式童柱等特色建筑,苏北地区罕见。《何氏家范》的十条家规被制作成匾,悬挂在何氏宗祠内的醒目位置(2016年,《何氏家范》被收录进入清华大学相关教案)。2005年,中国新闻记者协会主席邵华泽为宗祠题写了“江北第一祠”。
黄桥决战时期,何氏宗祠内设支前委员会。全镇13家磨坊、66家烧饼店日夜忙碌,将黄桥烧饼等支前物资集中到何氏宗祠,再由此送上前线。1949年,黄桥烧饼入选开国大典国宴。1977年,顾寄南的散文《黄桥烧饼》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2003年,黄桥烧饼被中国烹饪协会评定为“中华名小吃”。2009年,黄桥烧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 年,黄桥烧饼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 年,省餐饮行业协会授予黄桥烧饼“中华第一饼”称号。